全球首例!流程簡化版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成功
(資料圖)
8月14日21時,中日友好醫(yī)院肝臟移植中心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曉順團隊合作,成功完成一名54歲乙肝肝硬化男性患者的肝臟移植手術,本次手術是長江以北首例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,也是全球首例流程簡化版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。本次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簡化了血管吻合流程,首次將供肝獲取過程的時間縮短了約30分鐘。
傳統(tǒng)的肝移植手術,醫(yī)生需要將肝臟從捐獻者體內摘除,用器官保存液對肝臟進行灌洗、降溫,然后將肝臟放入0至4攝氏度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,再植入移植受體的腹腔,并將新肝臟的血管和膽管與患者的血管和膽管一一吻合。但在此過程中,肝臟一旦離開捐獻者體內,便立即處于“無血流供應”狀態(tài)。遭受缺血、冷保存及再灌注,“無血流供應”狀態(tài)又可能持續(xù)數(shù)小時甚至數(shù)十小時,肝功能受損往往難以避免。
“肝臟長時間處于‘無血流供應’狀態(tài)正是影響移植療效乃至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。”中日友好醫(yī)院特聘教授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副院長、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表示,對于傳統(tǒng)肝移植手術而言,手術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供肝保存時間的長短。
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技術可以有效解決肝臟長期處于“無血流供應”的問題。其原理是在摘取供體器官前,醫(yī)生先將連接肝臟的血管接入“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(tǒng)”,在斷掉原有血液供應的同時,由“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(tǒng)”替代人體的供血機制。供肝植入移植受體時,將受體的血管接入“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(tǒng)”,再由受體的血液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“接管”,最后完成肝臟移植。整個過程,肝臟里的血流不停止,術后肝功能指標也明顯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肝移植手術,患者的圍手術期生存率提高接近10%,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發(fā)生率也由原來的25%降低至5%以內。
早在2017年,何曉順團隊就進行了全球首例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,但一直以來,手術的供肝獲取時間較長,肝臟植入過程中最重要的血管吻合流程也較復雜。本次手術主刀醫(yī)生、中日友好醫(yī)院肝臟移植中心主任譚海東介紹,原先的手術使用供體自身血管和動脈進行血管吻合,而本例“無缺血”肝移植手術則直接使用肝臟的動脈和門脈作為入口,進行門脈吻合和y型吻合,這大大簡化了血管吻合流程,在保證肝臟無缺血的同時,受體“無肝期”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左右,供肝獲取時間也縮短了約30分鐘。
“本例手術的成功標志著‘無缺血’肝移植手術實現(xiàn)新的重大突破,將為研究器官功能、器官間相互作用、器官離體治療和器官功能修復等提供全新的基礎研究方案,為我國臨床醫(yī)學研究實現(xiàn)多學科、多層次的提升提供了可能。”譚海東說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