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把教育App當成“看管”學生的工具
【資料圖】
原標題:不能把教育App當成“看管”學生的工具
近日,一款覆蓋3000多萬名學生的教育App“班級優(yōu)化大師”引發(fā)網友關注和討論。這款App記錄學生在校的幾乎全部行為表現,并通過加減分給學生排名,公開評比。有的學校排名結果還與評先評優(yōu)掛鉤(5月29日《半月談》)。
一些學校借助教育App對學生進行全過程成長記錄,并跟學生的評價檔案結合,此舉是方向也是趨勢。但有的學校、老師把教育數字化“好經”念歪了,從“舉手回答問題”“積極思考”“按時到?!薄凹牽祆o齊”等加分項,到“沒有完成老師交辦任務”“沒有登記作業(yè)”“周一不穿禮儀服”等減分項,一一羅列清楚,只是評分標準和計算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想法,增加了學生心理壓力和家長教育焦慮。
學生首先是一個個鮮活而富有靈性的生命個體,不是毫無思想感情的工具。教育是有溫度的,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。借助教育App對學生進行所謂精細化管理,看似科學,實則極易抹殺學生的個性。
學校采用先進的數字化管理和教學手段無可厚非,但任何教育數字化工具,應該優(yōu)先服務于教學工作,而不是成為“看管”學生的工具,更不應把學生當工具來管理。事無巨細皆評分,折射出教育教學智慧的缺失。
2019年,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(fā)文規(guī)定,推薦使用的教育App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,不得與學分、成績和評優(yōu)掛鉤。教育部還禁止學校教師對學生成績進行排名,更禁止公開排名。明令禁止之下,“班級優(yōu)化大師”還能出現在眾多中小學,既不合理也不合規(guī)。
每個孩子有自己的閃光點,也有自身的成長規(guī)律。教育是藝術的,也是規(guī)律的和科學的。學校在選擇使用數字化教學工具的時候,應慎之又慎,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成長規(guī)律,使教育數字化工具發(fā)揮正面作用。(梁偉)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