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準大一新生”的容貌焦慮,怎么化解?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原標題:“準大一新生”的容貌焦慮,怎么化解?
眼下,各大學即將迎來開學季。對于“準大一新生”來說,開啟大學的全新模式,無疑是令人期待的。但同時,面對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、更為自主的生活安排、未來前途的不確定性等方方面面,很多人也難免迷茫、焦慮。據(jù)報道,容貌焦慮,是很多準大一新生們的普遍心結(jié)。
所謂容貌焦慮,是指人對自己的長相或身材不滿意,而產(chǎn)生的焦慮或苦惱情緒。大一新生成為集中爆發(fā)容貌焦慮的群體有其特定原因。在小學和中學階段,大家普遍穿著樸素,很多學校要求學生在校必須穿校服,奇裝異服、佩戴首飾、化妝多會被明令禁止,這些要求甚至細化到了男生、女生的頭發(fā)該留多長。而且,在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(yè)負擔之下,學生們一心奔著考上大學的目標而努力,愛美、追求美的本性,主動或被動地被壓制了。但成為準大學生后,這種本能很容易被激活。
十幾二十歲的年紀,希望自己以美麗、時尚、個性的形象,出現(xiàn)在新校園和新同學面前,害怕被打上“土”“老氣”等標簽,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。這或許有部分虛榮心作祟,但更多的,是自我意識的覺醒。年輕人希望在學習能力之外,能發(fā)掘并向外部展現(xiàn)更多魅力,希望擺脫“我只會學習,別的什么都不會”“學生就該人人一個樣”的同質(zhì)化刻板印象,像成年人一樣,去更多地決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,自我發(fā)展、自我負責。這也是一個人進步和走向成熟的過程。
所以,對于準大一新生的容貌焦慮,不必過分擔心,認為這是年輕人只追求外表、忽視個人品格和能力提升的一種“膚淺”的表現(xiàn),更不必急著給予負面評價。應當看到他們?nèi)菝步箲]背后主體意識的蘇醒,以及想“變成更好的自己”的上進心。不妨把他們渴望變美的心情,看作是其成年后的第一次自我嘗試,是打破以往家長、老師包辦一切后自我邁出的勇敢一步。更理性從容地看待他們的成長,也是社會更包容、多元化的一個生動注腳。
當然,對年輕人容貌焦慮的理解,也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,即認為每名學生都要學會化妝、穿衣打扮、拍“有氛圍感”的照片曬在社交媒體上,化身精致的時尚達人;更要避免對美的標準的唯一化、極端化走向。近些年來,每到暑假,“準大學生扎堆割雙眼皮”之類的新聞都不少,人們也逐漸習以為常;為了成為“BM女孩”過度減肥,為了擁有“精靈耳”盲目醫(yī)美,也逐漸有年輕化趨勢,這其中不乏出現(xiàn)一些醫(yī)療事故而引發(fā)的悲劇。
有必要提醒,年輕人進行“變美”操作要選擇正規(guī)機構(gòu),要避免給自身帶來安全健康隱患。更要明白的是,社會包容年輕人追求美,更提倡每個人追求自我認同的美,而非千篇一律的美。須知,美從來沒有固定模板,更沒有唯一標準,“白瘦幼”不是美的代名詞。美沒有優(yōu)劣之分,但應該有價值取向的先后之別,比如以健康打底,以平衡好學業(yè)和生活為要。在此基礎上,精致是美,樸素也是美;追求精心扮靚外表沒錯,把更多精力放在學業(yè)和社會實踐活動上也是值得尊重的選擇。各有所好、各得其所、各有所樂,才是大學校園該有的人文風景和文明社會多元價值觀、尊重個體發(fā)展應該有的樣子。
隨著社交媒體的發(fā)展,個體情緒和訴求很容易被聚焦、放大、強化,這也是如今的準大一新生容貌焦慮更易引發(fā)關(guān)注的一個客觀原因。面對現(xiàn)實,堵不如疏。作為即將與新生們親密接觸、朝夕相處的大學,可以更有所作為,比如開設相關(guān)公選課,或者通過學生社團等方式,教會學生們?nèi)绾握J識美、什么是變美的正確方式方法。這樣既化解了他們的容貌焦慮,滿足了其實際需求,也避免他們被一些不良信息誤導。值得欣慰的是,已經(jīng)有一些高校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,相關(guān)課程不僅受到女生追捧,還吸引了很多“精致男孩”,甚至出現(xiàn)“課難搶”的火爆局面。這對高校擴大供給、優(yōu)化課程設置,都是一種提醒。(汪燦)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