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范“換臉”詐騙需多管齊下 全球微動態(tài)
(相關資料圖)
原標題:防范“換臉”詐騙需多管齊下
近日,包頭警方發(fā)布一起利用AI(人工智能)實施電信詐騙的典型案例。騙子通過智能AI換臉和擬聲技術,佯裝好友視頻通話,10分鐘內騙走受害人430萬元。案件披露后引發(fā)網友擔憂:AI換臉還變聲,這樣的高科技詐騙我還能防得住嗎?
其實,對于個人來說,目前尚不需要過度擔憂。雖然詐騙手段時常更新,但從當前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特征看,轉賬匯款是必不可少的一環(huán),因此“不聽不信不匯款”可謂“以力破巧”的終極防騙大招。人工智能大發(fā)展的時代,文字、聲音、圖像、視頻都可能是AI合成的,眼見耳聞都可能不真實。遇到轉賬匯款、資金往來的場景,一定要通過回撥對方手機號等多種額外通信方式反復核實確認。
但反詐防騙并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的事。面對新技術帶來的詐騙手段升級,我們還需要多管齊下,才能做到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”。
要嚴格執(zhí)法。AI換臉、變聲雖然是在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大突破后才火爆起來的,但其技術路線早已有之,有法可依,并不存在監(jiān)管空白。比如,AI換臉偽裝親朋,需要以親朋的面部照片視頻作為素材,這屬于被法律保護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。我國民法典已將“生物識別信息”納入個人信息范圍進行保護。電信網絡詐騙一般從個人信息泄露開始,為了預防和減少電信網絡詐騙案發(fā)生,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,我們必須從源頭上嚴厲打擊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各種犯罪活動,做到釜底抽薪。同時,也要對提供AI換臉、變聲等技術服務的APP軟件嚴格監(jiān)管,出現(xiàn)違法違規(guī)行為的要及時依法依規(guī)懲處。
要用好技術。新技術是雙刃劍,不法分子以之為惡,執(zhí)法部門也可仗之除惡。當AI技術被濫用后,我們也要使用AI技術來對抗AI技術,尋求主動安全。比如,可以用AI技術分析網絡用戶的行為特征、活動頻率、會話長短,揪出可疑的社交機器人,對網絡詐騙上游進行清理;可以用AI技術在線監(jiān)測報警,對網絡有害信息采取風險標注、攔截提示、搜索屏蔽等措施,從源頭阻斷網絡黑灰產觸達用戶;提供在線檢測工具,幫助用戶識別AI換臉、變聲;等等。為“全民反詐”注入科技力量,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(yè)大有可為。
要勤做科普。電信網絡詐騙團隊經常升級詐騙模板,有人調侃說,“當代社會最熱愛學習新技術的就是詐騙團伙”。面對這種情況,反詐宣傳也要與時俱進、不斷更新。一方面要繼續(xù)總結過往成功經驗,讓反詐宣傳持續(xù)進社區(qū)、進校園、進地鐵、進手機,全面覆蓋不留漏洞,構筑反詐防騙的全民防線;另一方面要克服懈怠心理,不斷學習防詐新技術,總結詐騙新套路,撰寫反詐新文案,給反詐防騙的全民防線升級加固。
AI詐騙升級,AI反詐也要升級??萍及l(fā)展雖然會帶來新的風險和隱患,但也會為社會治理帶來更多自信與底氣。多管齊下,“AI換臉”詐騙不難防范。(余惠敏)
標簽: